97 天龙八部,一直没看过,当年播出的时候我还在上二年级。最近终于看完了。
悲剧
天龙八部不像是一本讲故事的小说,更像是一部悲剧汇编,一切情节都只是为了让那个伟大的悲剧自然浮现。
- 威震天下的大英雄与一名奴婢深深相爱,但他们都因为太爱对方,导致最终这位大英雄把心上人一掌打死。
- 践行民族大义的英雄竟然出身于彼族,父母被此族所杀,所谓忠孝如何两全?解无可解,只能确保此族不杀彼族,彼族不攻此族,最后自刎于忠孝分离的起点,结束这场没有结局的自耗循环。
-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慕容复,手上只有别人所给,一心总想借力打力,结果属于自己的一点没有,就算送到他手里的最终也被他亲手摔碎。他的执念成为他自己最大的回旋镖,我们又如何能光复一个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除了建立属于自己的功业,我们别无所能。
- 萧峰之于阿紫,阿紫之于游坦之,他们的关系在萧峰劝阿紫接受游坦之的时候尤为生动。萧峰,你劝阿紫岂不是也在劝自己?你虽知游爱紫,岂不也明知紫爱你?难道你就不知道他们的爱就像你为死去的阿朱立誓终身不娶一样?既然明白又何必装傻,既然都糊涂又何必装睿智。
正因为忠孝两难的乔峰必须报仇,所以他必须出这一掌;阿朱该是为人奴婢,自然可以是久孤逢亲,正因为阿朱必须在这一掌下,所以她必须精于易容,替父亲挡这一劫。乔峰是为孝出这一掌,阿朱却又恰是为孝而受这一掌。
故事从乔峰讲起视角未免太近,从少林的虚竹讲起又未免太短、太浓。远从大理段誉讲起则正好。从还施彼身的悬疑牵头,从四大恶人、丐帮到宋辽战事由小及大,从北乔峰南慕容到逍遥派明暗结合由点及面,天下氛围和武林概况都介绍到了,线索也都埋下,舞台也就搭好了。
但在乔峰身世登场前,段誉还必须去江南一趟,因为阿朱必须出现。每次看到段誉初到江南都感觉拖沓,阅读节奏好像跟着段誉一起进了燕子坞十八湾一样被绕进去了,也不知道这些新登场的人物,诸如阿朱王夫人慕容家臣有什么令人值得费心记住的地方,但他们全都是为了后面主材能出味的最关键的药引。
终于乔峰身世登场了,设计固然精心,线索贯穿全书不可谓不长,但我坚定认为,这只是为了乔峰阿朱的悲剧的一道前菜而已。
乔峰阿朱的故事是一个伟大的悲剧。爱是最伟大的情感,两人一心相爱,皆一心向善,但结果就像当晚那场雷雨一样突然而不可避免,就像俄狄浦斯杀父娶母一样,就在一心奔向美好的道路尽头静候着悲剧的主角。
整本书的前半部分,每一个字都是为了达成这个悲剧而写成。后半部分着墨可能有三分之二,但只因在这个悲剧之后,所以只能称为后半部分。
紧接下来是脱离中原武林的一段,逍遥派的余温,关于天山童姥、无崖子、李秋水、齐御风(原来是电视剧编的,书中只有神仙姐姐)四师兄妹的相爱和纠缠。这一段无非是为了虚竹登场,而虚竹登场则无非是为了写少林寺表是名门正派里却藏污纳垢。而可能为了配合阿紫的性格,另外生生造了一个星宿派出来。
乔峰回少林,养父母和师父均被杀,少林枉称名门却冤枉错判;虚竹领罚到后山担粪,司职僧人也一样毫无纲纪;少林寺内,鸠摩智、乔氏和慕容氏老头都窝藏其中,藏经阁像公交车一样热闹;最后,虚竹本人是方丈和无恶不作风二娘私生。而明面上,执武林牛耳的少林功夫在踢馆的鸠摩智手上也捡不到什么便宜。这样的武林大会,还办什么?少林风雨飘摇,再不是那个少林。
勾引读者跟随乔峰周转多时的雁门关带头大哥的悬疑,在乔氏和慕容氏老人主动揭下面纱“自首”的那一刻就突然失去了意义。再悬疑的线索,既然用完,随便一个理由就可以弃掉了。武林大会的优点就是角色都可以聚在一起,所以带头大哥本人随着虚竹身世的揭晓而谢幕,乔氏父子的矛盾自然而然就对准了始作俑者慕容氏。乔氏不停止复仇的理由很充分,慕容氏却似乎被动应战,就算杀死乔氏父子,宋辽开战趁乱而起的计划似乎也无法实现。鸠摩智的角色安排也恰到好处,既避免了乔氏实力上的碾压之势,又自然交代了鸠摩智的下场。
整场雁门关案的纠缠,从宋朝武林人士伏击,到乔父反杀和跳崖,再到宋人对萧峰成长的干预,后有乔峰的智勇忠义,结果又遇康敏挑拨,死而复生的乔父还暗中推波助澜,最后居然还被慕容父来一个劝战劝盟,宋辽两族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招更比一照劲,生生从一场误会恶化到了非你死我活的地步。金老先生想表达“冤冤相报何时了”,真是煞费苦心。不仅是报仇没有尽头,而且每次都会有更深更恶毒的阴谋来盖住当下的局面,复仇不仅是两方的互搏,更是滋生恶的温床,更多的小人、阴谋、诡计、欲望会被吸引过来,以复仇的不堪为食,试图将这股力量引向第三个恶的方向。复仇是最终驱动力,但它不止驱动了甲对乙的杀戮,还驱动了康敏、全冠清、丁春秋之流的龌龊野心,它因慕容诡计而起,在临结束时居然又受到同样诡计的诱惑。恶越陷越深,若真要算起来,复仇的对象自然也是一层又一层,非将沿路的所有恶都清算干净才肯罢休。在一个自激的正反馈链路中,希望通过负反馈调节的手段停止,就像是在山洪的半路企图将水蒸发、将土填平一样可悲而无望。
扫地僧这角色的登场,反倒让我感到无限的悲哀。复仇的动机一环扣一环一层推一层,想要停止,只能寻求于彼岸的第一推动力。非扫地僧武力不可止,非弘大的佛法不可止。事实上,如果当真有同样的困难,平凡的你我又岂能遇到另一个扫地僧?如果我们捍卫忠诚、正义,和我们自以为的正确,这份执着只能通过第一推动力来消解,那人生的苦海我们又何必再游下去?西西弗斯的石头,意义必定要在于推,整场剧才能继续下去。所以我不喜欢扫地僧这角色。藏经阁这段戏的安排在我看来,无非是“冤冤相报何时了”的主旨已经完毕,作者在情节上的一个交待罢了。
同样的交待不止这一幕。所爱者为亲兄妹,这样的情节有刺激的悲剧效果,但它的代价则是,在现代,大众对于段正淳这种多情,恐怕都不持正向的意见。殉情可能是唯一的高贵而正义的圆场了,最终竟然是全员殉情,而这份杀人的癫狂则依托到了慕容复的复国执念。
所爱者为亲兄妹,结果因为母亲不忠,爱者又失而复得,真是巧妙的桥段。但这样的桥段在段誉身上不止只有王语嫣一人,前有钟灵,再有木婉清,但偏偏是最后,金先生才给了段誉这个“天龙寺外,菩提树下”的延庆爹。适逢语嫣刚得知与段誉实为兄妹,这样的节奏安排未免让人觉得放松,段誉接下来终于能够安稳。
众所周知,老版中段誉王语嫣似乎已经修成正果,但新修版中特意交待,语嫣最终还是没有与段郎走到一起。细细品味,合理的成分总是居多,读者再怎么意难平,其实也只是真把她当作是神仙姐姐而已。但首先神仙姐姐早已确定是逍遥派小师妹,再者,如果结合新结局来看,王语嫣不过是毫无主见,表哥爱武则背武,表哥去哪就跟哪,如果问她一生中她究竟是谁,答案也只能是深爱表哥的表妹而已。真要爱上段誉的话,机会实在太多,何必等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来双宿双栖?得知表哥选驸马,再将她投井决断,在此伤心断肠之际,爱上一个唾手可得时刻准备好的熟悉小子,真是理所当然。但静下心的日子,如何自居?如何相处?王语嫣的生活习惯里,恐怕只有“为了表哥”,段誉又只有“为了语嫣,甚至连拒绝也一并收下”,两人就算相爱,他们究竟能相爱些什么呢?
说到底,段誉是读者的化身,只是一名领路人、偶尔的佛学旁白,所以他跑得快,武功冠绝却时而不灵,所以他单纯而执着,或者单纯地执着,所以他对一切都没有意见,所以他关心一切、原谅一切。毕竟,书中的人物需要有一个结局,需要对己对人有一个交代,读者除了原谅和关怀,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看剧的时候一直想谁是这八部天龙,看完了想想,大概该是琢磨谁在尝这人生八苦。
乔峰阿朱是爱别离,乔峰报仇是怨憎会,朱峰紫游是求不得,其余各人皆五蕴或盛。整本天龙八部都写满了执着而求不得,人生所憾者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