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社会真的在转型,真的在向高技术、高集聚转型。
改革开放就不说了,纺织业,各行各业都是赚个人头钱,低成本劳动力集聚,众多 3C 工厂赚的就是这个钱,技术说不上有多少,核心都是上游供应链打包的,但是利用低成本劳动力进行积累,积累出规模、越来越尽量多的一些技术,再要有能够腾挪的上下游管理避险的能力,就站稳了。反正就一点,性价比高,我的产品可能稍差一点,也可能差不多,但便宜。而且都是消费品,单价低使用周期短,坏了最多再买一个,即便仅用这个机会成本都能打掉贵价竞品。
如今是真的不一样了。一副 TWS,前几年甚至还没有这个品类,如今一副才 100 多块,可能还不够吃顿饭的。
原料价格不好说,但是起码大型机器已不是能卡脖子的重器了,连带加工大家也已不甚惊讶,产品的更新迭代之快,让人感觉开个模怎么像是瞬间就开好了。软件开发的价格也已全部打下去,软件人才之多,供过于求,成熟的解决方案到处都是,更别提越来越多的开源项目,让即便是新手也很快就能上手,导致什么技术都几乎没有门槛。
经济在谁的手里?经济在自己的手里,经济的发展裹挟着自己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要求向前,这些资金的手里有什么?有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的工人,有迭代多年的完善的技术供应链,有积累多年的能随时全速运转的工厂。在这些因素的底下,还有磅礴的物流积累,道路轨道电力等基础设施永远提前一步的布局。
2.
昨天看香港旧的贺岁喜剧,笑中含泪、起承转合、结尾皆大欢喜,感慨拍的真好。遥想起 90 年代的人们,活得认真,多么可爱。
曾几何时,人们活着是难的,很多事情(如果不是所有事情的话)都要靠自己的大脑,只能靠自己走出难关。出门没有导航,一切的路口、拐弯、上下坡都要靠自己记住,一个犹豫之下就得当机立断做出决定,一个错误的决定很可能就要多绕二十分钟路程。
曾几何时,人们遇到什么不懂,只能靠自己的过往经验来推断,靠其他领域的知识或者靠猜测来类比,或靠长辈的闭门传承,再或靠圈子里的大哥的指点,才能做到个一二。做到个一二就已经能超越大多数人了,他们大多终其一生都不得其门而入。现在,人们遇到什么不懂,先上网搜一搜教程,大把人教,甚至连窍门秘辛都倾囊相授,最后还跟哪个数学定律相呼应,具体是哪个定律,还可以再去搜搜。
老派的技术做的再好,在新的时代也不值一提。诺基亚的例子就不提了,奢侈品钟表咱也不提。就说老牌家电洗衣机,测评博主一顿分析,结果小米直接出个新形态双区,就又杀进了市场。行业主零配件的市场越来越完善,依靠哪个环节特别出众,这样的优势越来越不堪一击。虽然营销并非全部,但是真正核心的,是不断的出新、不断的细化市场、不断的满足异化的需求、不断的教育用户和趋同需求,小米只需要把行业拉进互联网式的快迭代节奏中,最终吃下来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相信,有些事情只有人类能完成,艺术创造是仅属于人类精神的最后净土。然而短短两年,AI 作文、绘图、音乐、视频就已经有了,未来 AI 就拍不出电影吗?谁敢拍胸脯保证呢?谁又知道如今的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用了多少 AI 呢?谁又知道如今的艺术工业里 AI 的比重是多少呢?
3.
社会真的在转型,真的在向高技术、高集聚转型。AI 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必然出现的一个偶然而已,事实是,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整个社会、所有人,都被高技术、高集聚的工业化裹挟着,走向了一个无法想象的未来。
普通人的普通的努力,都将会被工业产品无情的碾压。只要工作产出不是在工业技术的边际上,不是在进行高技术、高集聚的拓展,那么,在庞大的工业化下,这样的产出最终都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普通人的自个儿的努力,都将会被工业集聚的主体,例如大公司们,所无情的碾压。因为它比我们自个儿的努力要走得更快、走得更远,甚至走得更早。
将来,普通人的最大的价值,可能就剩下了产生欲望、产生需求,我们在这个工业机器中的最大角色,就是负责不断的要,不断的渴望。技术的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的更多、立刻享受、无穷变化。等到工业瓶颈是人的需求的时候,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4.
出路在哪?我们该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怀着这样的思考,我才写了以上内容。
一是参与到高技术、高集聚的开发当中去,当一颗有价值的、议价能力不至于太低的螺丝钉,提供高精技术方案、支持高技术开发,协助提高集聚浓度(集成度开发),并时刻保证自己跑的比同僚和外面的同僚要更快。
二是服务于人,做点对点的针对需求歧视的服务业。规模工业化的弱点在于同质化,从成本分析上自然是如此,即便从工业化成果针对个体的效果而言也是如此。从大数据中训练出来的 AI,对于一个样本而言,是无法评判好与坏的。人的需求的差异性足够大,同样的东西,对于 A 来说是很好,但对于 B 来说却完全可以是不可接受的差。工业界尝试将人的需求、审美统一化、趋同化,但离他们预料中的成功还有相当的距离。这段距离是我们(可能)可以赖以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