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2 年 2 月以来,俄乌战争烈度在不断上升,规模越来越大,战线越来越深入,发生了几场有代表性的战役。
一是俄军闪击基辅失败,二是马里乌波尔和亚速钢铁厂,以及乌东顿卢两州公投,三是乌军哈尔科夫大反攻,俄军伊久姆和赫尔松大撤退,四是巴赫穆特,瓦格纳征召 8 万犯人正面打败北约武装的世界前十五战力正规军的二十多个旅,五是乌军 23 年扎波罗热春季攻势,六是最近的俄军在顿涅茨克红军村方向的进攻和乌军突入俄本土库尔斯克。
我这里既没有一手消息,也没有军事背景,所以并不是来讨论战争走向和时局政治的。只是,最近乌军突入库尔斯克的信息似乎让不少人觉得很惊讶,我对此惊讶不解,因为我觉得乌军相比在红军村方向作防守,进入库尔斯克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才来说说。
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双方征兵数量增加、训练程度深化、武器装备升级、投放弹药越来越大,战争什么时候结束越来越看不到头。都说 21 世纪不再会发生全面战争,所谓局部战争、代理人战争、高烈度武装冲突,原来所谓非全面战争,就是有能力发起战争的双方,以不影响到自身为前提,在尽量不影响自身的地区,以尽量不影响自身的人员,用尽量不影响自身的武器和其他装备,去谋求自身利益。
都知道俄乌战争远非俄、乌双方,乌克兰的经营须要美国国会批准的援助金,战场上需要北约提供的武器装备和随之的训练和补给,俄罗斯最近也跟朝鲜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根据前一段的定义,参与战争的在明面上有四方,俄乌战场就在乌本土,离俄最近,欧洲次之,美国最远,所以在力量上,美大于欧大于俄大于乌,说明这样的定义是合理的。
一线战场需要武器装备和人员,然后需要补给和情报。俄乌一线拼的也就是这个。乌武器装备靠外部补充,对俄来说相当于源源不断,但人员却全都靠在乌本土征召,这意味着,乌军的兵源是他的相对短板。武器打光了,北约和其他国家还能补充,人打光了,他们还能补吗?补与不补,可就是两场不同的战争了。俄在巴赫穆特战役选择守高打低,以消耗乌军有生力量为原则,是很能让人理解的战略举动。
到最近,对乌军来说,巴赫穆特已经陷落,23 年春季攻势又失利,紧接着俄军在乌东红军村方向捷报频传,乌军战线节节败退,尽管已经努力防守,然而区别只是看能延缓俄军多久的进攻而已。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俄乌天天的战报更新,哪条村又被哪方占领、哪条河又被哪方守住,这样的信息已经得不到大众的兴趣,哪怕是一般的军事迷,也不容易记住这些远在乌东的小村子的战线变化,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冲突和对峙也在日渐加剧,在此情况下,对乌军来说,对深度依赖外部经济和武器援助的乌军来说,有哪些更好的做法?
俄乌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手上的部队不会再有忽高忽低的能力变化,而且优势的俄军技战术水平越来越高,人员消耗巨大的劣势的乌军技战术水平往后只低不高,同样的拳头碰拳头,在以前更强的时候尚且没有拼赢,如今红军村战线更是力不从心,再往后下去,凭啥还会有让人意外的结果?
再者,乌东顿卢两州公投入俄,已经事实上失去,巴赫穆特等其他地区也在俄控制下,乌克兰的领土被侵蚀已经不是新闻,在此基础上是否再多出一个红军村,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就算大胆假设过 8 个月哈尔科夫陷落,除了获得像巴赫穆特那样的新闻标题和维基词条,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乌克兰维持战争的武器装备依赖外部输入,所以本土并没有非占不可的工业,乌本土现在对于俄乌战争的意义,就只有战线、战壕、公路铁路运输线、补给线路和站点。当然,还有可征兵的人口,如果征兵潜力被挖掘得差不多了,那这方面的价值就没有了。换言之,乌本土唯一的价值,除了可征召人口以外,就只是北约相对于俄的战略纵深而已。美、欧并不会因为几个村子、多一个州这样的事实而改变自己的支出,乌克兰陷落多少,是看美国愿意援助多少、北约对俄逼近的容忍度有多少,以及俄在博弈下愿意占领多少,俄乌战争从一开始,乌克兰就对自己的领土丧失了决定权,因为决定权只在于有多少赢得战争的能力。
我之所以觉得乌军相比在红军村方向作防守,进入库尔斯克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因为,一是乌军在红军村方向守不住,这是随着战争发展的事实所呈现的,不仅守不住,而且后撤速度越来越快;二是即便乌军守住了,也不能保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能维持;三是就算乌军能稳定守住,对战争结果也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他并不能通过守住红军村来增强自己的力量,更完全无力反攻并将丢失的全部夺回。而另一方面,俄军人数无法覆盖整个边境以及俄乌的全部战线,所以乌军局部突袭和优势是可能的。突入俄本土库尔斯克,至少能渲染和获取一定的国际求援的优势。再有,根据美大于欧大于俄大于乌的判断,战争是否结束、如何结束、烈度是升是降,不由乌方决定,而由北约决定,更由美国决定,所以战线是否有底线、什么是底线,当然也不由乌方决定,也不会完全朝着俄方希望的方向来发展。尽管俄在一线的优势使得他有相当的主导权,但是战线是需要两方对峙才能构成的,无法一厢情愿。所以,所谓突入俄本土,所谓战争烈度升级,只能说明这个事实是俄方所不希望的,但也仅此而已。在乌方桌上这可能是仅有的选项,如果局面开始不符合美欧的利益,那么他们早就会要求乌方停战和谈,既然乌方已经突入库尔斯克,说明这仅有的选项是符合他们利益的。
事实证明,自 8 月 7 日乌军进入库尔斯克至今已经一个多月了,俄军还没能将他们赶走,这说明,虽然俄军能打赢乌军,但是他们不能压倒性的击溃乌军并将他们立刻赶走,更没有强大到让乌军根本不敢提起进攻本土的念头,而再强的实力,应战都是有成本的。如果把这步看作是美欧的试探的话,这一个月时间可以说他们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上看待问题,似乎能看到一些更新鲜的信息。对美欧来说,俄军闪击基辅失败,体现了乌军的价值和可利用性;乌东乌西俄乌各自的大捷确立了整条战线;巴赫穆特一役,证明了乌军正面打不过俄军,而扎波罗热春季攻势,则是尝试并证明了北约亲自组建的正面军也尝不到甜头。在此情况下,如今乌军还会把当下的主力再投入到红军村正面、与巴赫穆特一样应俄军攻势来部署吗?如今库尔斯克更说明了,在 23 年乌军春季攻势前,突入俄本土肯定是选项之一,但是优先级没有在乌东开辟战场高,因为如果北约亲自训练和装备的军队测试下来能给俄军以相当的成本,那就说明美欧乌在整体上把握了战争的走势:他们想在哪里让俄付出,俄就得应战。扎波罗热的结局让他们明白,情形恰恰相反,但不同的是,俄在意的地方很多,但美欧在意的地方很少,少到几乎没有,乌虽然很在意,但轮不到他来在意。所以要让俄继续付出相当的成本,就只能把钝刀捅到暗处的肉里了。
再进一步想,大胆假设,如果北约有能力装备乌军并彻底打败俄军,甚至直插莫斯科,他们会这样做吗?他们愿意把俄赶到穷途末路破釜沉舟的境地,让俄总动员,从而促使他们反攻欧洲大陆、开启第三赛季吗?就算他们有这个能力,想必也会竭力避免这样做。一个保持相当克制的动员的俄国,不仅符合俄国自己的利益,也符合美欧的利益。借钱给乌克兰,都知道这些钱是有去无回的,但只要能获得资产,一些通胀的纸也没有存留的必要。如果乌最终胜利了,他就得以一个本地东部满目苍夷、青壮年牺牲大半的战胜国姿态百废待兴,再在这个狼狈的百废待兴之上挤出剩余价值来还债,那这笔战时借款的天文数字得还到什么时候?又如果乌最终失败了,俄只能拿着手上的乌东二州,剩余的全是没有价值的断壁残垣和一地地雷,而战败的乌方却因为主体丧失,资产全能被名正言顺地瓜分殆尽,既是还债,也是战败保存。如果真发生了,俄因为刚完成了一次战争,又是胜利者的姿态,更是达成了开战的目的,于是他既无动机或借口,也无能力来对北约发动新一轮的冲突,如此北约反而获得了他们想要的战略缓冲和纵深,更获得了比起开战前更多的资产。
真要这么说,北约是一直要援助的,但却要注意不要过于援助了。而且他们是不希望乌战略转进的,要打就一个村一个村地打,要输也要让俄把建筑全炸了才能输。至于乌输多少,对北约来说是没有底线的,输完都行。尝试让乌军获取一些谈判筹码,但是无论是乌军自己,还是北约下场亲自安排,都没能占到便宜,那就只能捅到俄本土,让水更浑浊一些了,但还是要注意,不要捅得太厉害了,捅出一些不想要的大魔王可就糟糕了。
最近开始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认为乌军高层有俄军的策应,一直让乌军做出不利于乌军而有利于俄军的战略部署,像是鹏程杰森,以及据他所说邱世卿也有类似看法。不管是不是,只要乌或俄任一方都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就符合美欧的利益,只要战争持续,他们就不亏,所以说不定,这个策应就是北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