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是生产资料的集合。在公司内部,生产资料被专制、统一、有效地调度到一起,发挥所长、互补其短;在外部,公司与公司之间,长处拼长处,或者专门瞄着对方的短处,或者默契地各自瞄准不一样的地方。在公司内部,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在合成,但在外部却是在消耗。

近年来,情况却越来越不一样了。

一是公司内部的生产资料的合成的效率越来越低下。随着公司越发壮大之后,资源的链条和管理的层级越来越深,由于壮大的公司所创造的价值也大,链条上的节点的效益在上升,但专制管理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如果把这个链条比作树的话,当其中某个节点的专制管理成本超过了它的效益的某个阈值,那么就意味着,专制管理的机会成本还大于可能的收益,此时管理就失效了,更经济的做法是放弃专制管理,转而跟这个节点谈判,降低母节点的管理成本的同时,还能捞回一点是一点。

二是公司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因为生产资料的拥有方式发生了变化。假设市场的大部分都被少数几个公司所占,新产品新服务再想在用户端获取大规模增长和收益变得困难,他们就转而谋求对公司进行销售。一方面新服务们也在竞争,另一方面对公销售的不利地位也容易促使他们做出初期让步,因此有不少新产品新服务就会以开源的方式免费提供出来,这既是营销,又是获客的手段。长此以往,实际上不少生产资料,是以新公司开源的形式,被其他公司所拥有,这些能力一旦开源,其他公司只需要用比以往低得多的成本就能获得。大公司中除去核心业务能力,其余大多数能力面临这种开源的环境,都会逐渐退化。

随着开源为新团队带来了切实的流量、赞誉和名气,以及成功的订单,有实力的团队就更有动力继续走开源这条路。大小公司们发现了开源的项目,就没有必要维护昂贵的技术专家、投资低产出比的技术积累过程,反而只需要低水平的工种,就可以获得高水平的成果。高效产出和容易上手这两点,恰恰由开源的团队来负责保证。这样的闭环一旦建立,技术专家们一方面面临失业和低水平竞争,一方面又向往独立团队的成果,更会受促使而加入到这个闭环中,进一步提高开源的质量和供应。这样的二次闭环如果成立,那么实际上说明,大公司们在瓜分市场的现状下,倒逼了技术专家们在技术供应这个链条上展开竞争,以开源和对公销售这种形式,用比以前更低的成本获得了更多、更高效、更稳定的技术供应。

那为什么市场就这么就被少数几家瓜分掉了呢?这就到了第三点,公司的责任了。公司并不单纯只是生产资料的集合,而是在社会运行中,具备资金、意志的实体,他们影响就业,手握居民数据,大的甚至还影响地方财政,也直接间接参与产业投资。几乎所有居民都从他们这里消费服务,换言之,他们决定着所有居民每天、每次刷新能看什么、不能看什么。

审查是公司必要的社会责任。审查也是一项有集聚效应的工作。检查一条和检查两条,都是一样的,最好是一次能检查得尽量多,这样效率最高、花费最少。这一点不仅对一个头部公司的内部城里,对于社会总需求来说也成立,因此与其无限准入新的公司从而提高了审查的成本和风险,倒不如只允许现有几家公司维持现状,对于风险控制、成熟沟通、需求迭代、收放把握,都更好。

当然,这是已果论因,实际上互联网公司只有少数几家,首先还是因为他们的先发,以及自身的资本、人才、技术集聚所形成的优势,形成了牢固的护城河,市场占有形势已然确定之后,才有了管理的对策。在此情况下,也赫然存在着新公司迅猛成长拔地而起成为巨头的例子。

以上并不构成我对任何经济学、公司经营、行业的任何定义、分析,只是我作为在技术方向上的半个互联网从业者,面临着市场占有率饱和、低端技术被人才供应和 GPT 挤占、高端技术被开源竞争的处境,写一些自己主观上感到彷徨的一面而已。当然也存在不彷徨的一面,但那一面需要更多的行动和更少的文字。

By Mr. 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