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Running man菲律宾拳王一集,心里有不少感触。

大神刘在石已是韩国顶级艺人,身为主持人的他在韩国综艺圈,发挥着综艺工业的半规划半主演的职能,其不可或缺的地位已是无可否认。Running man作为10年至今的老牌综艺,自然为其中的成员们奠定了坚实的演艺圈地位,宋智孝、金钟国的品牌价值在韩国也是数一数二。

自然的会认为,成功的艺人会富有。这是几乎理所当然的。Running man的成员们,至少刘宋金三位,就算在韩国演艺圈横向比较起来,肯定也能算得上是很富有的那一档。

但是看到Running man菲律宾拳王一集,心里还是被相当得震撼到了。

这集成员们来到了菲律宾拳王Manny Pacquiao的家,这房子的豪华程度,是他们在韩国根本不会想象到的。在大城市里住100坪的大房子其实已经足够让相当多人羡慕了,但是跟500坪带泳池管家高低蜿蜒布局的大别墅一比,实在什么也不是。人家家里厨师都有四个,光是厨师都赶上你全家的人数啦。最后一问,原来这还只是拳王的一个小房产,人家平时都不住的,真正的家是在家乡有个像宫殿一样的地方,跟这一比,这间豪华别墅又实在什么也不是了。

富有固然使人感到震撼,但也不至于有太大的感触,我也当然早已知道世上的贫富差距当然已经到了我无法想象的程度。

我在弹幕里写到,“拳王已经富有到在这个地球上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的地步了”,但我心里其实在想别的东西。大神富有吧?他行程排得一周几乎没有空闲日,哪天录哪个节目,即便是观众都能帮他算到,这样的行程可是一直向后排下去、看不到尽头的。拳王富有啊,富有的即使低调也藏不住那种,但即便如此,他也还是一个打拳的,也还是要拼了命的训练,然后上台让别人往自己脸上挥出他最重的拳,然后躲开再把他打倒。

富有又怎么样?他们谁停下来了?

最近这三五年来,互联网最火的、常青的概念里,“财务自由”绝对算一个。互联网本来就善于培养对立冲突,但是在这个概念上,绝对是清一色的共鸣,鲜有人说“财务自由是不对的,我不希望有财务自由”。“自由”的定义是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个回答:“自由是能够对不想做的事情说不。”财务自由,那就是能够不再上班,因此也是所有上班的人的共同愿望。

看到Running man和Manny,又想想追捧财务自由的上班族们,我忽然想问不自由的各位,那你们如果一旦自由了,对“上班”说“不”了之后,又准备做些什么?自由之后再想吗,还是一直有强烈的愿望但因为上班而无法实施呢。又想想看,刘在石和帕奎奥,他们是自由了之后才带的节目打的拳,还是不顾一切的去带节目去打拳,然后才富有的?

我的感触实际上并不只是鸡汤。大众的逻辑是始于“受迫”,渴望“自由”,追求“说不”,这样的逻辑本身就无法闭合。一,在受迫的处境中追求摆脱,这只能体现有愿望,以及受迫已经令人十分不快,这在客观上只是反映了受迫的程度而已。二,在受迫的处境中渴望自由,只是说明了主体有摆脱的欲望,就像身体受凉了会打冷颤、吸入异物了会打喷嚏一样,说明身体和心理仍然是健康的,并且有自我保护的倾向,仅此而已。所谓”财务自由“,实际上没有也不会给大众的现状带来一丝一毫的改变。

另一个逻辑是,”自由“之后停止现状,然后在”自由“的状态下,做新的东西。这样的逻辑又是没有说服力的。一,为什么一旦”自由“了,就能够持续下去?财务自由的状态难道是铁饭碗吗?如果通货膨胀剧烈波动呢?如果经济结构发生系统性风险导致配置的资产敞口快速扩大的话怎么办?如果汇率发生重大变化又怎么办?我们又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资源来应对这些问题呢?如果一旦没应对好,很可能会陷入不自由的状态里面去了哦。二,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受迫“的状态下,就能做得到“自由”呢?就像玩游戏,采矿的农民,到终局可能都在一直采矿而已,作为制定者的你,难道还会对采矿农民有什么其他期待吗?既然你已经处于“受迫”的状态下了,如果还能轻易的稳定的达成“自由”,那么受迫的状态还有任何意义吗?三,在前两个条件都已岌岌可危的前提下,我们才开始做的新东西,究竟是什么东西?它能为我们带来自由吗?既然是已经自由了才去做的事情,想必不是必须的,最多也只是锦上添花,更大可能是对自由完全无关紧要的事情。

始于“受迫”,渴望“自由”,追求“说不”,达成“自由”,做“新”的事,这样是说不通的。

其实在“受迫”之前,我们是欲望的奴隶。个人家庭的需求,对知识的渴望,好胜心,对更高效率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承认,但每个人其实都有的特质,注定了我们的欲望、知识、资产、财务是需要对外扩张的。我们就是需要更多的东西,才能过得更好,而现今社会分配资源的方式,自然就定义了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赚钱,来去获取需要的,最终还是为了自我实现。

如果自我实现的目的就是物质条件,那么上班是永远都无法满足你的,即使富了也未必能满足。如果目的是非物质的且稳定的,例如是数论难题推倒、文化研究、陪伴某人,那可能大部分的工作都不致于使你处在“受迫”的状态中。我们真的感觉到“受迫”并且达到了对“自由”的渴望的程度,说明当前所做的事与我们所想做的事,是存在激烈冲突对立的。可能是同样的事情,但我们更希望能按照我们的方式来行事;可能是同样的目标,但我们更希望能按照我们的预想来开展;可能是摆烂的氛围,但我们更希望他人能够像我们自己那样负责。

我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都觉得自己的想法合理,我们都想做有价值的事情,但我们都还没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始于受迫,渴望自由”的现状。说白了,在社会上就业的大部分人,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自然就在他所熟悉的那部分工作上更有能力了,也更自信了,他们也是每天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但问题的原因,可能他们很难触及到,也无能力去解决。再因为,人往往会高估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遇到问题的难度,因为这样更易有成就感,又往往低估自己所不擅长的领域的问题难度,因为自负。有经验的工作者在这里遇到的困境是,他已经掌握了整个商业流程的某一部分,但是对别的部分尚不够了解,对全盘也一无所知。他能够对已经掌握的部分提出专家级别的意见,但给出的整体方案又可能一文不值。他有更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但如同学校里做题出错了一样,他碰壁了。能力越大,碰的壁就越惨烈。越有能力的工作者,他犯的错误的影响就越大,越多有能力的工作者聚在一起,一旦起了冲突,冲突的影响也就越大。越有经验的工作者,一旦碰壁,他的挫折感就越重。

经验只是学习的一种途径,工作经验的积累让每个人都渐渐懂得如何经营好一个商业体,打工人之所以有“受迫”和“自由”的冲突,只是因为他们摸到了当老板的另一半可能性而已。服从和主导的两个想法在体内翻滚碰撞,思绪也就飘忽不定起来。

其实当老板也一样受苦,正如当艺人当拳王也一样受累,只是这苦这累与你我的未必相同。我们的可能是服从和主导的冲突,但他们的可是苦恼如何把事情做成的彷徨,不论如何都要把事情做成的坚持,以及不被意外和失败打倒的坚韧。当艺人,没人看你,你也要当艺人,那么你才能是一个艺人;打拳,打输了第二天还是要去训练,再上场让别人对自己的脸出拳,这才叫打拳。大神和Manny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大神和Manny才能成为大神和Manny的,他们是因为优秀,而且还认真,还坚持。

我看Running man菲律宾拳王一集,心里的感触是,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在工作外自媒体的带领下,普遍的心理风潮是,说不,对自己不愿的事物说不。但真正成功的示例摆在面前,拥有了一切我们羡慕的东西,他们的唯一形象是,说是,对自己热爱的说是。其实哲学上是与非都是一样的对象,但这里肯定和否定的态度表明了所有。世上唯一对所有不愿说不的就只有一种人,那就是婴儿。于我们,那我们就是巨婴。我们都想自我实现,那么就必须通过说是来完成。只有肯定才能确定方向,而只有行动才蕴含实在的价值。“财务自由”完全是一个迎合打工人心里冲突的伪概念,“财务自给”才是一个合适的财务状况的结语,即便要做营销,“财务自洽”也要来得更好听且更合适。自由并不只是能够对不想做的事情说不,自由是“不管让我做再多值得说不的事,我也一定能完成我的目标。”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束缚住我,这才叫自由。心无所向者,万般皆可去,高斯分布告诉我们,这样的结果就只有零,心无所向则被困在原地,不仅与自由相去甚远,而且还是一等一的牢笼。想走的路终究走到了,这样的成就就如同天上的星,无论是谁也拿不走,自由地在无垠中翱翔起来。

光知道“财务自洽”是不够的,我们也还有切切实实的苦恼,真真切切的愿望。要如何去做,只知道什么是对的,相当于连一步都没有迈出去,只有行动才蕴含实在的价值。我们固然要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件事无论再怎么模糊,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能够做的,自己总是有数的。如果实在没有方向,那如上所说,你已被困在原地,至少你知道,先找到方向是首要任务。知道要做什么之后,要迈出去的第一步,跟写软件一样,就是要快速建立一个雏形,他包含了最终要做成的事情的关键步骤,但却不必做出全貌,他可以表达出大致成本、主要效果、内部构成关系,以及可以作为一个自足的对象供你进一步的去完善,完善总比从零搭建要更容易,而即使错误了,要推翻一个雏形,也并不让人感到过分惋惜。一旦这样的雏形孵化成功,很多问题就已经迎刃可解,接下来就是商业化的具体步骤,铺开销售渠道、标准化生产交付,实现规模化闭环。每个环节都有独特而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每一步一旦解决不了,可能事情就黄了。黄了其实很正常,其实无所谓。一个打拳的,被打了,难道就不上擂台了吗?打输了还去打拳才叫拳手,做事情黄了就重新继续做,这才叫做事的,否则的话,你可能压根就没有动力开始。

那为什么一定要商业化?为什么一定要“财务自洽”?按照社会运作的规则去获取和消费资源,是我们获得、调配、产出的唯一途径。我们渴望更好的生活,那就需要更有钱,更有获取资源的权力。我们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让生活更好,那么这件事情就需要是赚钱的。事情本身的运作也需要钱,所以它本身必须是盈利的。盈利很难,保持一直盈利更难,而保持一直盈利且稳定分红则更加难,但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恐怕我们不一定只靠一件事情就能达成,可能两三件也不一定足够。但是如果偶尔盈利的事情也足够多,而总支出又比总收入小,那么我们所做的许多小事加起来,他们的总盈利就是富余的,那么分红也就不见得那么遥不可及了。所以我们很可能要做成许多事情,或者做成少数几件大事,而做事情本身,启动成本是很大的,正如孵化想法、找到方向是艰难的第一步一样。同时,我们的生活又需要有不断的支出。同样的支出水平,对于可能富裕未来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当下一无所有的我们来说,负担是最大的。所以我们背负着最大程度的持续支出负担,还要付出巨大的启动成本,去做成一件可能盈利、盈利微薄、鲜有分红的事情,我们还得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难度自然很高。所以我们必须做到“财务自洽”,至少要让一件做成的事情,能够帮助我们减轻持续支出水平的负担,最好还能积累到不错的富余来支付下一次的部分启动成本,使得我们做下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相对轻松一些。由此循环往复,我们才能在深坑中慢慢爬出。

所以放到我们身上,或许这样的链条更合适:

始于“欲望”,囿于“受迫”,坚持学习,孵化“点子”,撮合资源,达成优势,保持或再接再厉,实现自我,保持好奇和初心。

By Mr. 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